20 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吸收国际转移的产业以劳动密集型的纺织、服装、食品、低端消费类电子行业为主,来自港澳台等地的企业还对内地房地产、旅游、餐饮等服务业进行了大量投资。这些投资项目集中分布在东部的沿海开放地区。另外,为了满足国内工业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国家还通过技术贸易等方式从国外引进了一些先进的生产线和大型成套设备,大大提高了我国家电、装备制造等行业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
进入20世纪 90 年代,外商投资开始大规模进入我国的制造业,带动了我国制造业生产和出口规模的持续扩大,使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加入WTO后,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和日益开放的投资环境使中国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跨国公司对华产业转移进入了新的阶段。世界500强跨国公司纷纷加强对中国制造环节投资。同时,面对世界潜力最大的中国市场,跨国公司在华的研发活动也日趋活跃,其研发、采购和管理的本土化趋势显著增强。随着开放程度的加大以及加大服务贸易呼声的提高,中国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也明显提高,跨国公司对中国的服务业转移开始提速。
从产业转移的方式来看,直接投资是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最主要的方式。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7年7月底,中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61万多家,实际利用外资金额7200亿美元。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中国吸收外资已连续10多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2006年居全球第四位。目前全球500强企业中已有480多家在中国投资设立了企业,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的研发中心近1000家,地区总部近40家。在短短20多年的时间内,中国已成为亚太地区FDI存量规模最大的国家。同时,尽管中国的离岸外包起步较晚,在文化兼容性、英语口语和书写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外包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但中国的外包成本与人才储备有较大优势,外包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据Gartner Group公司预测,中国IT外包业务将于2007-2010年间进入世界三强,中国将是继印度、菲律宾之外的第三大国际项目外包基地,甚至将会成为最重要的国际项目外包基地。
伴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中国不仅已成为国际产业转移最重要的承接国,而且在纺织服装、家电、通讯设备制造等行业以及能源、原材料等领域,我国已形成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或从事海外生产的需要,这些行业的一些大企业开始在境外投资,加入了这些领域产业转移的行列。尽管目前跨国公司对华产业转移仍集中在其价值链的低端环节,而我国对外投资的发展也刚刚起步,但吸引外资与对外投资的共同增长以及转移方式的增多表明,我国已经进入了国际产业双向转移的阶段,在国际产业转移体系中的地位还将进一步上升。(国际著名经济学家 郑雄伟) |